18052597110 18036231135
律师团队
>>
  • 扬州律师扬州律师
  • 扬州律师扬州律师
  • 扬州律师扬州律师
  • 扬州律师扬州律师
业务范围
>> 
提供扬州市区、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宝应、仪征、高邮、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周边地区专业法律服务,免费解答法律问题,处理婚姻家庭纠纷、房产纠纷、公司投资、经济合同、知识产权、刑事犯罪辩护等。
律师在线
>> 

擅长领域
>> 
 您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假冒注册商标罪的量刑标准


扬州律师网 www.yz64.net


  1、假冒注册商标罪的量刑标准

  (一)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情节严重”,应当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1、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

  2、假冒两种以上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在三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

  3、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情节特别严重”,应当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非法经营数额在二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的;

  2、假冒两种以上注册商标,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3、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三)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犯罪,又销售该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的规定,以假冒注册商标罪定罪处罚。

  (四)实施刑法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的假冒注册商标犯罪,又销售明知是他人的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构成犯罪的,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五)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刑法相关规定处罚。

  2、对相同商标理解上的误区

  《解释》规定,相同商标包括“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的情形。从字面看,这种“基本相同”的情形包含两个构成要件:第一,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第二,这个商标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而且,从语句结构和标点也可以明显地知道,这两个条件是并列关系而不是选择关系,因此必须同时满足。从标准特点来看,“视觉上基本无差别”偏客观标准,容易质证和判定;而“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事实上需要裁判者虚拟相关消费者的视角进行观察,在没有全面、客观、可信的统计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事实上是一个偏主观的标准。因此,无论是从标准间的关系还是从标准的客观与否来说,“视觉上基本无差别”都是一个重要的标准。然而,实践中这一标准却在不同程度上被弱化,表现为种种认识上的误区。

  (一)对视觉效果是否相同缺乏足够论证,令人难以信服

  在一些案件中,用来比对的两个商标之间视觉差异的有无并非显而易见,但裁判文书对此却惜墨如金,以格式表达代替填密分析。在我国,相当一部分裁判文书(尤其是刑事裁判文书)的通用格式是,在介绍完案情后,罗列一份证据清单,然后用一段近似“春秋笔法”的“本院认为”表述审判意见,最后依据某些条文作出判决。这种格式尽管在结构上无可挑剔,但在内容上往往详略失当,案件事实和证据罗列占用了大部分篇幅,至为重要的判决理由却往往过于言简意赅,对于证据与结论之间的论证过程更是一笔带过甚至讳莫如深,让人无法体悟法官内心深处的推理过程。因此,对于事关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判定,在犯罪客观方面的构成要件上应当给予更为充分的说理。

  (二)用“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来代替对“视觉上基本无差别”的证明

  由于对“视觉上基本无差别”存在争议时论证不足,转而通过分析“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来代替对“视觉上基本无差别”的证明。如前文所述,这两个构成要件是并列关系而非选择关系,因此必须同时满足才能证成相同商标。然而,受到商标民事侵权的混淆标准理论的影响,很多裁判者误认为“混淆即相似”、“混淆即视觉无差别”,而省略、替代了对视觉差别的分析和证明。

  事实上,两个导致相关公众混淆的商标,可能在视觉效果上存在明显不同。例如,有一种老牌香水商标为“摄氏”(Celsius),有人制造和销售另一种香水商标为“华氏”(Fahrenheit)。单纯从这两个商标符号本身看,难以构成近似,但是公众难免会对二者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发生混淆,这被德国商标法第14条称为联想性混淆。再比如,“黑人”商标与“白人”商标显然不构成近似,但是,由于在先注册的“黑人”商标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当消费者看到同一种商品上的“白人”商标时,极易产生混淆,误认为二者存在关联。因此,在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构成要件中,同样不能因为“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就忽视、省略了对“视觉上有无差别”的分析、证明。

  (三)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来代替对“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证明

  与上一种情况相反,此种情形表现为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来代替、省略对“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证明。在旧的商标法中,侵权判定标准主要考虑商标标识本身,即应考察标识本身的属性,如外观、呼叫、含义等是否构成近似。换言之,应以标识本身为准,是否会导致消费者混淆商品的来源不是应该考虑的主要方面。由于这种思维过于注重对注册商标符号本身的保护,而漠视了对商标所代表的商誉的保护,被有的学者称为“符号保护”。尽管在相同或者类似的商标上使用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是导致消费者发生混淆的一个重要因素,却并不是必然条件。从逻辑推理和客观事实看,商标近似未必一定造成混淆。正因为这个原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将混淆性可能性通过司法解释的形式融入到商标近似的判断之中,而新商标法的相应变化,正是对这一司法解释在立法上的进一步确认。因此,在新的商标法下,对于在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者近似商标是否构成侵权,必须遵循两个判断步骤:第一,是否构成在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者近似商标;第二,是否容易导致相关消费者发生混淆。换言之,在新商标法下,如果商标近似,但是没有导致相关公众发生混淆,就不构成商标侵权,即商标近似并不等于相关公众混淆。例如,在汽车类商品上使用的韩国现代汽车商标和日本本田汽车商标虽然在外形上非常相似,由于两种商标都形成了稳定的消费群体,并且由于汽车类的消费者注意力水平较高,不会产生混淆,因此也不存在侵权。遵循同样的逻辑,在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构成要件中,同样不能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来代替对“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证明,因为二者并无必然联系。

  (四)对“视觉无差别”的判定使用隔离观察方法

  这种观点认为,在判断视觉效果是否相同时应使用隔离观察法,即将商标置于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加以观察。与之相对的是对比观察,即将商标放在一起进行观察。判断商标是否相同,应采用隔离观察的方法,而不应采用对比观察的方法。这是因为,消费者在购物时一般是将待购商品的商标与记忆中的商标进行比较,而不大可能将两种商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为了如实还原消费者的认知场景,不宜将两种商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而应采取隔离观察的方式。对比观察时,两个商标即使存在细微差别,也能被辨识出来;而在隔离观察时,两个商标只要存在被相关消费者误认的可能性,就应认定为相同商标。

  显然,上述标准用在民事商标侵权案件中,是恰当和准确的。然而,如果套用上述标准到假冒商标的刑事犯罪中,就会存在问题。因为,《解释》之所以将“与被假冒的注册商标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和“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表述为并列的构成要件,就是为了防止有失偏颇,同时也是预防罪名的扩大和滥用。而如果在判定视觉无差别时不是使用对比观察,而是隔离观察,实际上就是对“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构成要件的妥协和混同,因为很多视觉效果上有实质差别的商标,如果进行隔离观察,的确会使消费者产生混淆而有“基本无差别”之感。如果这样,事实上又是使得对视觉无差别的论证被省略和替代,演变为对“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的商标”的单独论证,使得视觉无差别的构成要件被置换和虚化。例如,“王至和”和“王致和”显然在对比观察的方法下在视觉效果上无法被视为基本无差别,然而,在隔离观察的前提下,却足以使公众认为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又如,涉诉商标对海尔兄弟商标的图形完全仿冒,但是进行了镜像变化(即将两兄弟的位置左右互换)。显然,在隔离观察的方法下,消费者对这种变化难以察觉;在对比观察的标准下,消费者无需太多辨识成本即可看出变化。

  3、商标基本相同的刑法适用

  如何才能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相同商标的认定标准呢?第一,“视觉上基本无差别”和“足以对公众产生误导”两个构成要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第二,商标构成要素的内容组成有实质性变化的情形与商标构成要素仅在表现形态上有所变化的情形相差较远,原则上不应属于假冒注册商标罪相同商标中的“基本相同”;第三,在视觉效果的比对上要坚持对比观察的方法。只有坚持以上三条规则,才能合理限制基本相同商标的判定界限,防止刑法轻易介入商标侵权的边界。

  (一)坚持“视觉效果”和“公众混淆”两个构成要件,尤其重视前一个要件

  刑法上相同商标的比较主要是从形上进行比较,而民事侵权上近似商标除了从形上进行比较外,还包括从义、音、色、比例等方面进行比较。在视觉上基本无差别,对一般公众而言,是基本上分不清假冒商标和被假冒商标的区别,但就近似商标而言,假冒商标和被假冒商标的区别通过施以普通注意、通体观察以及比较主要部分等,其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这就决定了假冒注册商标罪中的商标比对,不但要执行更高的判定标准,而且只能局限于字形比对。例如,“白玉镫”与“白玉蹬”在字音、含义方面极为接近,在字形方面也较为相似,但有着不能忽视的视觉效果差异,因此虽然能被认定为民事侵权意义上的商标近似,但不宜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商标相同。又如,在曹有兵假冒注册商标罪一案中,被告人在“中荷壳”产品包装上使用的“HEUX”与壳牌注册商标中的“HELIX”属于典型的侵权意义上的近似。但是,对于假冒注册商标罪而言,需要执行更为严格的比对标准,如果考虑到商标构成要素的明显变化,就不应认定为商标犯罪。因此,法院在判决中指出,“U”和“LI”在视觉上存在差别,区别明显,因此对这一商标不构成假冒犯罪。

  同样,如果在他人商标组成要素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新的内容,则不宜认定为假冒注册商标罪。例如,在“恒源祥”商标后又添加同样字体和大小的“羊线”字样,则因为视觉差异效果明显,不宜入罪。又如,同样在上述曹有兵假冒注册商标罪一案中,被告人在谷川商标油品包装上,印制了与一汽商标图案基本相同的展翅鹰形的图案标识,该图案标识还被印在“谷川”商标左上方。同时,在该类产品包装及外包装箱体上悉数印有“谷川高级油品专用包装”、“中国一汽汽车推荐用油”、“中国一汽汽车市场维修推荐用油谷川牌高级润滑油”等字样。法院认为,被控产品上的展翅鹰形图案与包装上的其他内容,特别是上述说明用语,构成一个整体,印制上述标识并不能导致公众将“谷川”商标产品直接误认为一汽商标产品,不符合假冒注册商标罪的构成。此外,如果在商标构成要素上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但是没有造成相关公众误认或者混淆,根据两个要件必须满足的规则,同样不宜认定为犯罪。

  (二)对视觉无差别的隔离观察方法应以消费者为辨识主体

  如前文所述,对商标进行比对时应坚持隔离观察方法,而且,这种方法应当是以消费者的眼光而非专业鉴定者的眼光。在国外,类似情形一般也较多采用消费者标准。例如,在图文组合商标中仅有个别文字存在差异,但图形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个别差异的文字居于角落、尺寸极小而且字形相近,在常见尺寸标示下普通消费者如果辨识差异还要借助于放大镜,就可以认为二者基本上视觉无差别,因为隔离观察方法应以消费者的眼光而非专业鉴定者的眼光。又如,凤凰自行车上的凤凰图案,尾巴上的羽毛是12根,而假冒者仿冒为11根或者13根。对于这种变化,专业人士可以迅速辨认,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即使同时呈列在面前,也需要较长时间的辨识成本,因此应当认定为刑法上的相同商标。


·伪证罪的量刑标准
      1、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三百零五条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非法经营罪的量刑标准
      一、非法经营罪量刑标准 刑法 第二百二十五条 违反国家规定,有下列非法经营行为之一,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未经许可经营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专营、专场物品或者其他限制买卖的物品的; ...


·绑架罪的辩护词
      一、绑架罪的辩护词 1、辩护词之犯罪情节 被告人解某在整个绑架犯罪过程中起辅助次要作用,系从犯,依法应当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理由如下: (1)预谋实施绑架行为的提议者是被告人陈某。 侦察机关的讯问笔录以及本案的庭审过程中,被告人陈某都供认不讳承认自己预谋提议绑架被害人,被告人解某、解某某、郑某、郑某、陈某在侦察机关的讯问笔录和庭审中供述也都证实预谋实施绑架行为的提议者是陈某,是陈某周密策划犯罪计划包括踩点,绑架的时间、地点,...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辩护词
      1、辩护词之立功认定 关于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辩护意见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理由如下: 一、关于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中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没有法律的明文规定。既然没有法律对此作出明文规定,根据“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被告人×××的行为就不构成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的安全。因此明确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尤其是在《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第二款中的范围,是适用《...


·收买被拐卖妇女、儿童罪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之拐卖妇女罪、强奸罪数罪并罚 1、案情陈述:李某以五千元的价格收买一外地“女子”为妻,当晚在被害人极力反抗的情况下使用暴力欲行强奸,后发现被害人为“两性人”而未能得逞。为挽回“损失”,李某将被害人带到外省谎称其为自己妹妹并以同样的价格将其卖给他人。后案发。 <{{tjlytel}}> 2、观点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


·什么是诈骗罪?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


·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定义及构成要件
      一、过失致人死亡罪定义 过失致人死亡罪,是指由于普通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 二、构成要件 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生命权是自然人以其生命维持安全利益为内容的人格权。其神圣不可侵犯,已为宪法所肯同,理应由其子法贯彻。剥夺他人生命权的行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均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刑法打击。本法第233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本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罪。 过失致人死亡罪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因过失致使他人死亡的行为...


·开设赌场罪的定义及构成要件
      1、开设赌博罪的定义 开设赌场罪是指客观上是否具有聚众赌博、开设赌场、以赌博为业的行为。一旦赌场开始正式营业,并有人实际使用,就成立本罪既遂,与开设者是否实际获得利润无关紧要。开设赌场的人自己参与赌博,并与赌博为业的,可以考虑以本罪和赌博罪并罚。 主要方式有:一是以营利为目的,以行为人为中心,在行为人支配下设立、承包、租赁专门用于赌博的场所。提供赌博用具让他...


·诈骗罪的辩护词
      诈骗罪辩护词之实体辩护 一、根据起诉书的指控,本案定性的关键在于靳某某从事的代办信用卡、贷款业务是否真实存在 纵观全案,决定受害人魏某宇和张某彬是否愿意把钱交给靳某某的根本条件是靳某某是否真实地在从事代办信用卡、贷款业务。换言之,靳某某是否实施诈骗的主要判断标准是其是否从事代办信用卡、<{{tjlytel}}>贷款业务。对于魏某宇和张某彬而言,两人均是办卡中介从QQ群主动找到靳某某办理信用卡和贷款业务的,那么影响其作出正确判断的关键...


·伪证罪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
      1、《刑法》 (1)第三百零五条 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解释:本条是关于伪证罪的处刑规定。 “在刑事诉讼中”是指刑事案件从侦查到审判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侦查、审查起诉、一审、二审活动。本罪的主体为特定主体,包括四种人: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证...


·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定义及构成要件
      1、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定义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或者非法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或获取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 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的客体既包括国家对商业秘密的管理制度,又包括商业秘密的权利人享有的合法权利。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违...


首 页 | 律师简介 | 服务领域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1999-2023 扬州律师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律师热线:18052597110 18036231135